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不以论文评职称,早该如此

    不用发表论文,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侯平智被破格选拔为教授。之所以说是破格,是因为尽管侯平智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改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但他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多,如果按照以前的老办法,是评不上教授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一做法,可谓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人才的选拔晋升开辟了新的通道。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主要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论文固然是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但一切唯论文,则是严重跑偏。这一生硬死板的考评方式,逼迫大学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写作论文上,很多教师甚至难以保障教学和自身学习。以论文评职称,还催生了“花钱发表论文”这一不合理现象。这样的职称评定方式,让大学教师叫苦不迭,也背离了职称评定的初衷。

    评定职称,是为了激励人才、选拔人才。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人才的评定选拔,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能靠论文来体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际生产、市场接受程度等指标来判定成就高低。一些基础性学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前期积淀,板凳要坐十年冷。如果都用论文来“一刀切”,显然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在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方面,已经有一些高校迈出了新步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对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分类评审,分为教学研究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学科研(国防军工)型,拓宽了教师专业技术的通道,论文发表得多的教师能评上教授,课上得好、科研成果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教师,也能评上教授。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大胆突破,推行论文代表制,评教授时只需要选送规定数量的论文送交专家评审即可,如果论文够分量,只有一篇也能评上教授。

    近年来,中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杭州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科技要创新,必须要有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突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而早在2014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就已出台规定,赋予浙江高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主权,实行高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希望更多的高校能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认定选拔标准,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俊勇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