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文明的力量从哪里来

    12月8日至11日召开于上海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作为“水与古代文明”典型案例,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再次受到高度关注。国际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科林·伦福儒科大胆推断,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文明阶段,据此,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年文明,在世界考古论坛上由考古权威提出,还是首次。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部文明史的演进总是这样,充满着悬念,扣动人的心弦。这也使得人们对他的发掘与发现,既充满挑战,又乐趣丛生。拿良渚文化来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施昕更首次用现代方法对良渚进行发掘,到1959年夏鼐为之命名良渚,再到1973年江苏草鞋山大墓的开掘,史前文明的玉器时代被确认,凝聚了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努力。

    今年2月10日,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3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长期参与及主持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2013年5月17日,我曾先后两次采访过他,在先后长达七八个小时的长谈中,他全不以肿瘤疾病为然,不厌其烦为我解释考古学上的一些概念,全不以我为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牟老去世时候,给省考古所留下三只考古箱,里面有一些石钺、石斧标本,生锈的大头针、发黑的小橡皮、只剩半截的铅笔头……每一件来自田野的器物,都无声地印证着一个学人的日常。“没有野外,就没有生命。”我想,这正是来自于其自身对于事业热爱所拥有的某种激情。

    由《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于2013年的纪录片《耶路撒冷》,有一个细节令人久久难忘。影片中,有一位老者,13岁从欧洲移民到这里,他每一天都在研究居住着的这座城市,已经出了6本著作。现在,他已经93岁了,却仍然孜孜不倦,保持着研究和发现的乐趣。

    文明聚合的力量就是这样,心怀信仰,保持敬畏。拿良渚遗址保护来说,以良渚古城为重点,总面积9.09平方公里,将以绿植标识、覆土保护、景观示意、原状展示等方式向公众呈现,同时尽最大可能恢复当时古城的河道、湿地、林相等自然风貌。时空在古今之间交汇,让绿色成为其中支点,让自然界的创造复归自然,以我看,这是今人对于古人的最佳回馈。

    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慎终追远,汲古怀今,就是要善于从前人的创造,从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探寻中,寻找到文明的力量,发掘科学的智慧与养分。尤其,身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的当下,面对文化传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敬慎“无所苟”,这原本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