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每个人都应该优雅地老去

近日,杭州一位独居老人登报寻人抱团养老。“有没有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愿住我家,一起做个伴?”消息刊登后,吸引了不少应征者。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深山中鸟的鸣叫,都希冀求得友伴的和鸣,何况是人的精神需求。因此,要把精神养老、文化养老,提升到更重要位置,满足老年人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如今,“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养老,已威胁到老人的生存质量。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2000多个老年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相对较低。尤其在农村地区,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他们将配偶和小孩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把年迈的老年人留在农村。在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留下了“空心村”里独居老人落寞的背影。

尊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权利,不仅是道德伦常,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杭州在精神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今年杭州启动新一轮智慧养老项目,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监管平台,增加对老人的主动关怀,为老人提供吃、穿、住、行一键呼应服务。在精神陪护方面,有陪医就诊,陪同购物散步,读书读报、写信读信,心理咨询等,实现了“养老”的私人定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个阶层。杭州用新的互联网技术,让老人的生活更舒适、便捷,也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温暖。老人健康有保障、生活有照料、精神有交流,才能真正从容优雅地老去。

智慧养老虽好,但亲情不能少。无论选择何种模式,老人都需要子女的亲情关怀,需要家人的陪伴照顾。桃花源记里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说家庭里一老一小陪伴的幸福。一些国家采用了引导性政策鼓励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如新加坡专门制定了《赡养父母法》,对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鼓励子女与父母合住,以便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我国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值得一提的是,“常回家看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多方协同努力。例如,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权利,为“常回家看看”创造机会。让居家养老能跨越城乡、户籍地的差异,在医疗保障等方面获得更多均等权利。这些,都需要政策突破和制度完善。

央视有一个公益广告: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将餐桌上的饺子装进衣袋,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爱是我们生活里永恒的慰藉,承欢膝下是我们共有的福利。小时候,家是父母在身边。老了时,家是子女在身边。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郑莉娜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