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奇葩证明”何以屡禁不绝

    报载,湖北鹤峰某银行要求储户到派出所开具“不是人为故意损毁人民币”证明、派出所开具并霸气回应一事网络热传。2月4日,湖北省公安厅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该证明属实。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鹤峰支行证实,目前银行已介入调查此事,相关情况或将对外发布说明。

    储户是否故意损坏人民币,派出所是证明不了的,也因此难怪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愤而出具了带引号的“证明”;当然,这种无法证明的结果,恐怕银行工作人员也心知肚明,但是,只要那一纸事实上的“免责书”,就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这就是要求开奇葩证明的出发点所在。

    《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金融业务,竟然需要派出所为银行来明确,如果遇到不精通金融业务的派出所,或者说没有书生意气的当事工作人员,仅仅是告诉储户派出所同样无法开具,那么可以想见,储户将经历多么漫长的求证过程。

    从最初的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直到现在,很多部门依旧在坚守自己的不作为传统,根源在于,这些公共服务部门还是依照以往的官僚做派行事,所谓“公共服务”,无非是换了个名称而已。

    可以想见的是,如此奇葩证明的要求还会出现,因为其产生的土壤并未消失,只要这种奇葩证明的杜绝还要依靠派出所的仗义执言,只要我们的各种机构缺少服务意识以及更为严格明确的制度,只要刁难客户没有任何成本,就算东窗事发也只是“批评教育”自罚三杯了事,而没有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各类奇葩证明就还会粉墨登场。

    (清华大学品牌营销专家)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赵欧仁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