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焦点图
“托管”岳阳楼为何引人担忧

    近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消息在岳阳炸开了锅。网友爆料称,当地政府已与某企业签订协议,转让岳阳楼景区经营权,也就是说,岳阳楼将被“托管”。岳阳市政府网相关文件显示,去年11月当地发布公告,对岳阳市辖区内两个重点旅游景区经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而岳阳楼景区并不在招商景区之列。而岳阳楼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岳阳楼景区虽不在招商名单内,但眼下景区已经正在进行经营权转让,传言非虚。最新消息显示,当地官方回应只是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景区资源所有权、监管权仍掌握在政府手里,目前还处于对接洽谈阶段。

    岳阳楼或将被“托管”,消息一出,便在当地激起不小的波澜。这一局面,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作为一个地标级的人文建筑,岳阳楼与岳阳人之间素来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情感纽带。在这种背景下,官方所推行的经营权转让、承包等等,很可能就被解读成是取利舍义的冒犯之举……

    事实上,在岳阳楼之前,景区经营权转让早已是各地发展旅游经济的惯用手法。这种背景下,“岳阳楼托管”引发轩然大波,自然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岳阳楼早就是这座城市的象征,这种“唯一性”甚至构成了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身份标签;另一方面,岳阳楼只是一座规模有限的单体建筑,这种单薄性、脆弱性决定了其也许并不适合引入大手笔的市场化开发。有鉴于此,各方针对此事的担忧和质疑,可说是合情合理。

    从法律规定看,地方当然有权转让经营权。但是,“可以转让”是一回事,“适不适合转让”则是另一回事。在各地的实践中,进行托管开发的旅游资源,往往是连片的自然景观或大规模的群体建筑。而地方政府此举的目的,也是为了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引入资本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系统建设——倘若对照这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托管岳阳楼”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存在很大疑问。

    相当长时间以来,“引入市场化运作”,是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的惯常思路。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此类行为在实现资源快速变现、增加公共财政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后果。比如说,经常性导致“景区经营、所有和管理三权不分”:在经营权转包出去之后,主管部门的监管也随之弱化,甚至大步退场。结果,经营者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往往会对旅游资源竭泽而渔,对景点进行吸血式开发,最终变得得不偿失。

    市场运作与文物保护,原本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可即便如此,我们同样应该思考,该如何界定其中的必要性,又该如何维系相应的风险把控?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一定要明白,“市场之力”并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万能灵药。其与生俱来的“副作用”,理应得到充分评估和事前约束才是。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然玉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