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交通之联想
2016-10-19 15:57    杭州网

    说起生活在杭州,尤其是交通方面的感受,我这个在杭州生活了40年的人,记忆里那些深刻的片段历历在目。

    1972年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就独自从北山路幼儿园穿越小半个西湖哧溜回家,那时候马路小,也没啥车,小鬼当道走了近2公里竟然安全到家。

    1980年代,记忆里杭州只有解放路、延安路两条大马路,周末约几个同学骑上了自行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最远骑到富阳的鹳山。

    1999年为了驮儿子上幼儿园,我买了电动自行车,杭州的大路也多起来了,经常载着儿子教他认路牌:曙光路、教工路、南山路……

    2002年杭州对个人开放小轿车牌照,我家买了第一辆小汽车,成为老杭州城区18.4万辆机动车中的一员,那时候西湖南线尚未竣工,每天上班绕万松岭,上坡起步天天练,开车水平提升很快。

    2005年杭城车辆越来越多,马路明显不够用,开始实行多条马路的单行线政策,我们家门口前的小路也成了单行线,经过几次罚款,我学会了乖乖绕行。

    2006年杭州B1快速公交开通,马路上多了一条私家车不能开的道路,标志着公交优先措施在杭城的严格实行。

    2007年底,杭州市区汽车保有量达到40.27万辆,开车在路上明显感到拥堵,小路两边也停满了车,立交桥下开始建停车位,幸好我有先见之明,花了10多万元买了个车位。

    2008年9月22日杭州试行无车日,我办了张市民卡,把车停车库里,骑上刚投入运行不多久的“小红车”上下班。

    2011年11月,杭州开始实行高峰时段车辆“错峰限行”,我的车每周一的上下午高峰时段不能开了。

    2012年12月期盼了十年的地铁1号线开通终于开通,公婆家作为西湖文化广场地铁拆迁户,体验了一把城市地铁的飞快滋味,从武林广场到临平只花了不到40分钟。

    2014年5月杭城开始实行小客车牌照摇号,我那没买车子的哥哥,每月上网申请,可惜运气不佳一直没摇中。

    这些深刻的交通记忆,其实也是一座城市交通发展的过程。如今杭州的车辆从2002年的10多万辆,逼近2015年末的300万辆,同样杭州城常住人口从2002年前的600多万,如今突破至900万。就拿我所住的小区来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口音,一家有三辆车的也不稀罕,小区旁边的单行线总是被违章停车逼成“堵巷”,进出口和停车都成了大问题。

    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无法快速扩张的当下,城市交通的压力可想而知,近十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公交优先、地铁运行、公交自行车、限行限牌等等措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交通压力依然严峻。

    今年5月份开始,我和同事们体会到,马路上已经有了新变化:除了杭州司机的强项“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开车人的其他行为也文明起来了,随意变道插队的少了,乱掉头的车少了,路边的违章停车也少了,更多的感受是道路通畅了。究其原因除了与G20的道路拓宽竣工,整修的路面焕然一新相关,更多的是交通人的文明意识大踏步的提升,还有对机动车和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格执法有关。比如交通违法举报APP的开发,违章停车零容忍的罚单,甚至开车打电话,开车吃东西等等都是最严交通整治的内容。这些都说明人的良好素质及习惯的培养,与法律规章的严格执行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关系。

    2016年以后,杭城的经济发展必将随着G20的召开翻开新的篇章,美翻的历史人文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优秀的互联网经济基础等,更将被全世界轮番“点赞”。但是我更期望看到的是,我们的交通整治依然能保持如今的整治状态,不仅从硬件上改善道路拥堵,比如利用空间建造立体车库,提高公交利用率、准点率,更要用软件软招数,即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从依法执法,严肃查处,相互监督(APP举报)将杭州建设成交通文明的中国“Number One”。

来源:杭州网    作者:自然而然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