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背景

·以色列空袭加沙内幕
  据以报透露:以色列这次行动是经过1年的情报收集和精心部署。[详细]

·背景资料:巴以问题由来与现状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巴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滚动图片 更多>>

以色列袭击哈马斯原因

·直接原因:空袭为报复炮击

  24日至25日,加沙地带武装人员炮击以南部地区,发射了至少70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袭击。24日,以国防部长巴拉克表示,他已下令以军为对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做准备。

·内政考虑:为平抑国内民众不满

  哈马斯已向以色列南部打200颗火箭弹,民众产生恐慌和不满情绪,给以色列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以色列当权者需在明年2月大选前控制局势。当然,以色列下决心突然袭击,哈马斯实力逐步增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外交因素:意在影响奥巴马中东政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称,巴以局势恶化发生在美国政权更迭时期,意在影响奥巴马中东政策。
    阿拉伯国家现将希望寄托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期望他带来和平曙光。

·症结关键:彼此间的互不信任

 以色列方面,不论执政的前进党或在野的利库德集团,都将与哈马斯的妥协当作权宜之计,认定惟有哈马斯从加沙走人,以才能得到安全;哈马斯同样如此,此前与以色列达成过无数次的停火协议,但往往没几天就被自杀炸弹或火箭弹的爆炸声击得粉碎。

巴以关系会走向何方?

  ·猜想一:以色列可能全面入侵加沙
    随着以军队持续对加沙进行打击的进程加快,以军在加沙边境集结了坦克等武器装备,全面入侵加沙地带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这个可能性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军队足以压倒只有约3.5万人的哈马斯游击队及其盟友;不断遭火箭袭击后,以国内反对采取军事行动的声音渐小。

·猜想二:外交压力迫使巴以达成停火协议
    据美国国务院提供的消息,美国国务卿赖斯已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主要国家领导人电话讨论了加沙地带局势,美方表示将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巴以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美方表示将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巴以冲突双方达成一项“能够得到全面遵守的、持久的和可持续的”停火协议。

中东冲突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1948年5月4日
  以色列宣布建国,英国部队宣布撤离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2年9月5日
  巴勒斯坦游击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打死11名以色列运动员。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4年
  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开始了犹太人定居点的历史。
 1979年
  埃及总统萨达特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中东历史上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第一个和平协议。
 1982年
  以色列交还埃及西奈半岛。
 1982年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境内,与巴勒斯坦游击队作战,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被屠杀。
 1987年12月
  发生在以色列被占领土上的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在6年的时间里,大约有400名以色列人和150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
 1988年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提出了“一个巴勒斯坦国在与以色列实现和平”的建议,但以色列否决。
 1991年
  开始了大规模的犹太人移民活动。从1991年开始,70万来自前苏联地区的犹太人抵达以色列。
 1994年
  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
 1995年11月4日
  犹太极端分子阿米尔刺杀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
 2000年
  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开始。
 2003年
  四方会谈开始——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
 2004年
  阿拉法特去世,法塔赫的阿巴斯接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2005年
  以色列总理沙龙和阿巴斯宣布停火,并且以色列将其军队和定居者在占领加沙地带38年后撤离。
 2006年8月
  以色列军队与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发生冲突,在这次34天的战斗中至少有1100黎巴嫩人和157名以色列人被炸死。
 2008年12月19日
  哈马斯宣布了停火协议。但是加沙地带的武装人员加强了对以色列的火箭袭击,造成一些伤亡。
 2008年12月27日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对加沙地区的目标实施了空袭,共造成至少230人死亡,其中哈马斯成员损失惨重。

五次中东战争回顾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这次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M.A.el-萨达特和国防部长A.伊斯梅尔、总参谋长S.M.H.沙兹利等精心制订作战计划,企图以突然袭击强渡运河,收复西奈半岛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也从美国得到先进的武器装备。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开战前,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 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战争进程三阶段:第一阶段,阿军发起进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 1949年3月)。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易晔 吴泽宇 网页制作:林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